作者:于玲娜
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并不是“取决于颜值”,而是“取决于情感分化程度”。
在性别自由日益拓展的时代,不妨先看三个几乎与之并列的问题:1 男人和男人之间有纯粹的友情吗?2 女人和女人之间有纯粹的友情吗?3 男人和女人之间有纯粹的爱情吗?
先试着定义一下什么是友情。和亲情、爱情相比,友情是一种更自由的关系,可以随时缔结、随时结束,相互之间没有约束,没有义务,没有排他性。可以说,双方愿意共度时光,就称得上是友情了。
年轻时读欧洲小说,看到贵族朋友之间写信,常说“我们伟大的友谊”,落款“您忠实的朋友”,不免心向往之。
但在我所处的现实中,“友情”是一种轻贱的情感。两个人提起第三者,问:“他/她是谁?”答曰:“一个朋友。”——相当于说那个人一点也不重要,只比“熟人”亲近一点点。
大众的日常生活似乎没给友情留下多少空间。很多人都自诩“喜欢交朋友”,动机却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说穿了,想要的并非友情,只是人脉。朋友一旦亲近信任些,便想着结拜“兄弟”,认作“姐妹”,仿佛友情终究靠不住,要把它兑换成亲情才可以相信。男人们关系好时称兄道弟,龃龉时又说:“这还是兄弟吗?”
说话的时候豪情万丈“四海之内皆兄弟”,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兑现,很多人终其一生所能顾及到的,也只是自己的家属、亲戚,和几个“亲如兄弟姐妹”的朋友。
那种不受生存焦虑或性欲驱使、不以相互利用为目的,凭借兴趣、志向、认同或相处的愉悦感而建立的情谊,只能存在于小说里的贵族之间吗?
关系是真正的奢侈品,一份高质量的情感,不论亲情、爱情、友情,仿佛都可遇不可求。
一个人能想象的东西不一定能出现在他/她的生活中,但他/她不能想象的东西,往往很难出现在他/她的生活中。他/她会认不出、误解,将其扭曲、错失。很多人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是因为无法想象自己何以处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常常忍不住相互评判、占有、利用、猜疑……如果这些东西大过了相处的快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女人之间发展友情,又比男人更困难。男人的世界分为“外面”和“家里”,许多自恋的男人至今还在想象中代入“皇帝”角色,将自己的世界分为“朝廷”和“后宫”。“外面”是丛林世界,斗的是利益和权力,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刀光剑影的间隙,男人也有机会建立暂时的同盟,在其中培养起一种基于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经历的不那么纯粹的友情:“战友”、“难友”,乃至“淫朋狎友”。
女人的世界,被限定在“家里”和“后宫”,女人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敌对和竞争,不论是“一家之主”还是“一国之君”,生存和上升之道就是挤兑其他女人,争取在这个男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过去一个世纪的各种文化运动和社会变革都未能改变这一集体潜意识,小三人人喊打,出轨的丈夫却天然豁免,即便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婆媳之间也要争风吃醋,连所谓的闺阁好友,也会在拍合照发朋友圈时精心挑选,暗中踩踏。
优秀的女人已经出现,但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四个女人一起去取经,七个女孩儿一起打妖怪,或者一百零八个女人共举大事。女人之间的联结依旧薄弱,她们大都通过和男人的联结,来与世界建立关系。
人们在经济和阶层上的安全感日趋减少时,爱情都在让位给利益交换,友情这种东西更加被边缘化。比较幸运的情况下,当人可以不被生存焦虑所迫,仅根据愉悦感来决定与谁亲近,这时男人和女人之间能有纯粹的友情吗?
对情感未分化的人,亲近和喜爱会直接勾动情欲,喜欢和一个人相处就等于想和他/她做爱。这种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世上的人首先分两种,一种是他/她不感性趣的性别,另一种是他/她感性趣的性别,第二种人又分成两类,一类吸引他/她、让他/她想要与之做爱,另一类不吸引他/她。如果他是一个男人,爱情就在性感的女人那里,友情则在哥们儿和不性感的女人那里。
那些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友谊“越丑越纯”的,恐怕十有八九是这种情感未分化的类型。
情感分化是怎样的状态呢?这种人不太会去想有没有纯粹的什么什么,他们既不需要“纯粹”的爱情,也不需要“纯粹”的友情。他们的爱情里往往已经包含一部分友情,他们也能接受友情中存在一定剂量的性吸引。
我的前咨询师很擅长在网上答疑解惑,记得一次有人问了个问题,大意是为什么两个人谈恋爱要先从朋友做起?他的回答是:朋友都做不了,怎么做夫妻呢?
我的观察经验与此相似,看一对夫妻或情侣能不能幸福长久,可以想象如果他们没有谈恋爱,只是朋友,这份友情能不能长久。如果友情能长久,将来即便分开,也多是好聚好散,即便有了孩子,也多能相互帮助尽到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日久生厌的,当初在一起时主要靠性吸引力,少有友情的基础。
当一份友情中出现些许性吸引时,情感分化的人不太会为之烦恼——这种状况其实免不了,如果一男一女因为只是朋友,就得在对方面前刻意掩饰自己的性魅力,那未免不近人情。情感分化的人如果感受到强烈的性吸引力,可能会试着在友情的基础上发展一份爱情;如果吸引力不强,或者自己已经有伴侣,可能会选择让这种感觉自然淡去。他们的人际关系类型相对丰富,已经能接受日常情感中出现的适度起伏和变化。
个人以为,友情是最贴近“自由意志”的情感。亲情是先天给定的情感,而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本质上是一次强烈的移情,是亲情中缺失或不满足部分的一次再发育,回应的是对完美父母的需求,和当下这个爱的对象倒未必十分相关。个人经历的一次次爱情从最初的死去活来到后来的淡泊如水,不见得是因为“世故”、“麻木”或“现实”,如果能同时发展起更丰富的人际关系,这种转变很可能是健康的人格成熟过程:那些“非如此不可”的情感需求,或被满足,或被解决,总之不再是一种强大的束缚和执念了。
友情是一种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和同性异性都能建立友谊——无所谓颜值高低,只要对方也有这种能力。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和同性异性的关系都会浮于表面——在这种背景下,性就显得相当深刻了,那些只是看上去像友谊的熟人关系,在它面前不堪一击。
夫妻和情侣之间常见的一种悲剧,是没有友情,爱情消褪后就丧失了解决问题继续走下去的情感动力。
另一种常见的悲剧,则是一个人情感业已分化,另一个人还没有。前者拥有异性友谊而后者无法理解,他们一面争论男人和女人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情,一面猜忌/反猜忌,侦查/反侦查,控制/反控制,最终还是各执一词,不欢而散。而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在工作中的观察:人格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人,实难幸福长久。
分化是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似乎也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趋势)。人和人之间可能有的情感形态已经相当丰富:知己情、同胞情、师生情、同窗情、同道情……人生的幸福与满足,并不在于在同一种情感类型里拥有数量众多的对象(比如拥有许多情人或性伴侣),而在于是否拥有丰富的情感类型。